“这里有海,有全新的生活体验!”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三湾“盘扣”露营综合体的鲸落音乐营地,游客伴着海风与民谣,沉浸在滨海浪漫中。
碧海金沙,不仅是风景,更是发展的底色。泉州台商投资区,正以一条“最美海岸线”为牵引,开启一场从“滨海观光”到“滨海度假”的深刻变革,“十一”黄金周文旅消费同比增长25.43%。
向海图强不止于文旅。当雕艺作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欧美,当“郑和家宴”非遗美食吸引游客沉浸体验,当“千年耕海”走向现代化,泉州台商投资区已超越单点业态创新,构建起“园区聚合、政策赋能、生态共荣”的开放探索,在“晋江经验”的基因上开拓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径。
作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这片热土自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使命。碧海金沙所映衬的,不仅是发展的底色,更是“两岸一家亲” 的深厚情谊与共同愿景。向海图强的泉州台商投资区,在激活“蓝色引擎”的同时,始终肩负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使命,正书写着“两岸一家亲”的县域经济新篇章。
一、蔚蓝引擎 从“海岸线”到“经济线”的文旅进阶
“资源不等于产业,流量不等于留量。”面对全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世遗洛阳桥、郑和海丝文化等顶级资源,拥有30.5公里黄金海岸的泉州台商投资区没有止步于“靠海吃海”的粗放逻辑,而是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战略支点,推动全域文旅融合的系统性重塑。
——规划引领,打破“散小弱”格局。通过“一线带三湾”的整体规划,串联玉沙湾、月亮湾、龟山湾三大海湾,配套浮石隐地、三湾盘扣等23个网红项目,形成“梦幻滨海浪漫带 多元体验新生活”格局,推动空间整合与业态升级同步。如今度假区已新建2个游客中心,提升4个现有游客中心,总面积增至10.41平方公里,核心岸线增至15.4公里,实在的硬件升级带来更好的体验。
——市场运营,激活“小而美”基因。推动浮石营地、三湾“盘扣”露营综合体等一批精致文旅项目落地,实现从“硬件建设”到“场景营造”的转变。月亮湾引入汀海渔家小院等餐饮艺术空间,构建户外生活美学全场景;三湾“盘扣”露营综合体依托专业团队运营,以书礼Coffee馆、鲸落音乐营地等多元化空间,成为日均客流超2万人的浪漫地标;浮石隐地则凭借沙滩影像快闪、礁石音乐会等活动,打造“闽南渔村文化沉浸体验区”,获评国家级奖项。截至目前,政府引导资金已带动社会投资逾亿元,正形成文旅投资快速集聚态势。
——文化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2020年建成的百崎回族乡郑和文化公园,用九幅壁画生动再现郑和与百崎郭氏回族的历史渊源。园内引入的“五谷树”随风摇曳——这是当年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珍贵树种。郑和IP的深度开发、“非遗+旅游”的融合创新,让海丝历史“活”了起来,也让游客从“看海”走向“读海”。
业态焕新,只是起点。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构建全域旅游服务系统:开发“泉州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官方小程序,集成“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开通“非遗+旅游”公交专线,让公交车变身“移动文化展厅”;全域覆盖宣传,通过“万屏联动”、70条文旅短视频实现精准引流。
这一过程中,“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双轮驱动,正是“晋江经验”中“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生动诠释。
二、数字出海 从“单点突破”到“矩阵联动”的外贸重构
刺桐花开,海风轻扬!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跨境电子商务园的直播间里,主播用流利英语向海外客商展示张坂木雕的工艺作品。当传统木雕通过跨境电商直播间走向东南亚市场,当“一核多点”的园区“链主”体系吸引近200家企业“拎包入驻”,当栎昕网络、嗨皮购、鼎圣网络等优质企业形成外贸矩阵,泉州台商投资区正在用一场“数字丝路”革命,重塑外向型经济的基因。——“园区即生态”。鼎圣、力达、泉发、百通、高路特、海峡雕艺等园区沿产业生态走廊集聚,以跨境电子商务园为核心,串联多个专业园区,形成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跨境电商活力带,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本土到远方”的产业协同,构建起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政策即动能”。“泉州台商投资区对跨境电商的规划和支持力度很大,这里的产业集群效应十分吸引我们。”新组建的区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王奕顺表示,协会的生命在于组织行动,协会已与百家企业完成入驻签约,吸纳130家会员企业抱团出海。十条电商扶持措施、百万级补贴、海外仓支持……精准的政策工具箱,为企业“出海”注入强心剂。——“服务即竞争力”。区科技经济发展局分别与华侨大学、黎明大学、泉州师院、经贸学院等4所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泉州台商投资区以生态思维构建起跨境电商的“共生体”,量身订制两条公交专线,设立金融授信100亿元,开展电商企业梯度引育,加快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定位塑造品牌出海战略。日前,泉州台商投资区跨境电子商务园、百通跨境电商产业园、高路特跨境电商产业园、泉州海峡雕艺文化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四个园区应运而生、应势而长,开园即吸引近200家企业“拎包入驻”,预计未来将持续吸引更多企业集聚,释放规模效应。“从千年秀涂古港到数字文明纽带,我们正在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架起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打造环泉州湾的蓝海市场,电商港湾”区科技经济发展局局长陈阳秋表示。
“直播出海”已成为这里的常态。四个园区功能互补、各具特色:泉州台商投资区跨境电子商务园以“商务办公+运营支持+圈层构筑”三位一体为核心,总建筑面积超7万平方米,着力打造全产业链跨境电商服务中心载体;百通跨境电商产业园集成通关服务、海外仓对接、供应链金融、人才培训等全方位功能,打造区域性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高路特跨境电商产业园初步形成以跨境电商为核心,直播运营、物流配套、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效应;泉州海峡雕艺文化园跨境电商产业园以“云雕艺·泛家居”为主题,融合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设有工艺品选品中心、非遗直播中心等,为企业跨境出海提供全链条支持,同时,园区积极拓展对台合作新空间,常态化举办海峡两岸雕艺赛事、学术交流、青年创业沙龙等活动。2024年,第九届泉台雕艺行业职工技能竞赛就在这里成功举办,吸引了22名台湾选手跨海参赛,为两地职工提供了展示技艺、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泉台雕艺文化在融合中传承创新。这里也将牵起更多的对台合作,文化园将常态举办海峡两岸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雕艺赛事,为泉州深化和海丝沿线国家交流、深化两岸合作交流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目前,全区活跃电商企业超1000家,年销售额突破22亿元,2025年1—8月电商销售额同比增幅达20.5%。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聚集,而是一场以“数字+”为引擎、以“体系化”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升级。
三、蓝色种业从“看天吃饭”到“科技耕海”的产业革命
海洋经济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资源的丰富,更在于产业链的韧性与科技含量。面对海上养殖“看天吃饭、粗放散养、效益不稳”的困境,泉州台商投资区选择从“蓝色芯片”——水产种业破题,推动“千年耕海”走向现代化。
——突破种源“卡脖子”。创建市级石斑鱼良种场,推动银龙石斑鱼繁育试验,牢牢抓住产业源头。“过去鱼苗靠外购,成本高、风险大。现在有了自己的良种场和研发项目,我们发展现代渔业的底气足多了!”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林水与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从根本上颠覆依赖外购苗种的传统模式,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注入关键动能。
——拓展产业“新空间”。为破解“海域均为禁止养殖区”的空间困境,泉州台商投资区积极协调海域规划修编,为现代渔业“找空间”,同时推动企业获评高新技术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提升价值链。
——布局全链“强体系”。对台的故事与蓝色产业链建设同步推进,推动“两岸融合水产交易市场产业园”建设,建设水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海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从源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让“台商水产”价值落地生根。
为守护好“蓝色粮仓”,实现可持续发展,泉州台商投资区每年5—8月开展“放鱼日”活动,增殖放流鱼虾苗上亿尾,确保海洋捕捞产量平稳;清退海域规划外违规海水养殖面积300余公顷,开展海上违规网具清理行动8次,以铁腕治理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
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泉州台商投资区的融合实践既有温度,更有深度。“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 全国首创,让台胞实现信用查询、医保报销等48项服务“掌上办”,访问量超41万人次;设立“台胞台企接待日”,打造“台爱人才” 品牌,为台湾青年提供最长6个月的免费公寓和精准政策扶持;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泉台筑梦 智造未来”活动成功举办,推动签署《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备忘录》,获国台办“点赞”。从数据赋能到情感认同,泉州台商投资区正以“晋江经验”中“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为两岸融合发展探索着可复制的“泉州方案”。
在这片创业热土上,“蓝色”不再是背景色,而是发展主色;“向海”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纵观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向海图强之路,正是“晋江经验”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从文旅融合的“蓝色引擎”,到数字外贸的“出海矩阵”,再到现代渔业的“种业攻坚”,以“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政府既做“引导者”,也做“服务者”,营造出让民营企业“敢闯、敢试、敢赢”的优质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3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