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助力民营经济产业升级
来源 :泉州市发改委 时间:2023-07-24 16:57 浏览量:

  近年来,泉州始终以“晋江经验”为遵循,立足民营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以2021年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激活民营企业内生动力为主攻方向,推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融,走出了一条“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社会有益”的泉州特色产教融合发展新路。

   

  教育与产业共生共融

  赋能民营经济产业换档升级 

  作为民营经济发展重镇,泉州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让民营经济更快更平稳地完成产业升级。自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掘民营经济优势、华侨资源优势以及泉州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将“一面旗帜、两大文章、三大优势”统筹融合到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中,推动产教融合从浅入深、从零散到聚集逐步发展,服务本土职业院校,帮助企业对接国内外、省内外高校资源,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

  以生产性实训为关键环节,按照一个县区至少打造一个各具特色、深度融合的产教园区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服务产业提升。

  针对泉州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多部门联手推动成立泉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职业院校联盟、产教融合联盟,配套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低成本的产学研支撑。目前,平台已汇聚了全市所有院校和近2000家行业企业数据,近年来共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826项,推动产教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累计千余项、成交额近1.5亿元。

  

  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七成以上技术人才留泉创业就业 

  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开展以来,泉州围绕“以产兴教、以教强产、产教融合、赋能发展”的改革思路,立足现有纺织服饰、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九大千亿级产业,制定出台《泉州市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泉州市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素融入相关政策,实现了超九成在校生专业方向对接本地产业体系、七成以上学生留泉就业创业。

  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营商环境进园区”和政企“早午晚餐会”等一系列活动,密切政企关系,精准掌握企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发展核心需求。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以“一校一群一产业”为抓手,因需设课、因需施教、多形式协作,积极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培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泉州市相关部门参与院校专业设置把关,助力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体系,助推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

  泉州市聚焦有基础有优势、发展最急需的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领域,积极开展院校与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纺院海西纺织新材料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之间的“师资共享”,通过引进专长学科领域的高端人才,补足学校师资和科研短板,提升泉州职业技术院校整体科研教学水平,为培养高质量职业技能型人才筑牢根基。全市院校、科研院所合力共完成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超200项,累计服务企业1900余家,获得横向技术服务收入超1亿元。

  

  侨情资源有机融合

  搭建海外人才供需对接的平台载体 

  泉州有950万海外华侨华人,约占海外华人总数六分之一,是全国华侨华人人数最多的城市。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泉州相关部门大力推动院校充分发挥“侨”力量,跟随民营企业有序“走出去”,以“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模式,布点建设“海丝学院”“鲁班工坊”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推动泉州产教融合育才体系的外向输出。

  在泉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泉州黎明大学联合海外侨团侨社、华文教育机构及海外高校合作方,在印尼、马来西亚等五国挂牌成立6个“黎明海丝学院”,实行“联合运营、属地管理”,通过外方院长聘用制、属地化管理、项目制投入等机制创新,搭建海外人才供需对接的平台载体,共同研制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海丝学院有效运营,其创新成果获评2022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功向全省全国复制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