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提“质”转型 推动泉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泉州市发改委 时间:2024-11-25 19:42 浏览量:

  今年来,泉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全力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创建福建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快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新能源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太阳能发电量增长79.1%,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14.8%;截至2024年10月,全市新能源发电总装机336.44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32.4%,占能源总装机比重达27.5%。

  一、抓创新、促应用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福建金石能源有限公司组建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球研发首创混合型BC电池技术、电池转换效率达27.6%,自主研发装备列入国家首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新型锰酸锂电池常规循环次数达5600次、能量密度162瓦时/公斤,高温45°C循环寿命1250次。

  二是发挥科研平台技术攻关作用,依托清源创新实验室开展锂电池材料方向研究、福州大学泉港石油化工学院开展氨氮制氢技术开发,其中合成氨催化领域技术全省领先,为打造可再生能源合成氮—氨储氢—氢能“零碳循环”产业链奠定基础。

  三是支持院校企协同协作,推动新能源企业对接大院大所、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其中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结合企业需求开展动力电池组多机器人柔性制造与检测分析等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建立黎明职业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发电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

  二、抓培育、建链条

  一是推动企业增量提质,培优育强66家新能源领域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链上下协同发展,成功培育金石能源、锐高新能源、风云新能源等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推动产业协同耦合,推动乙烯、丙烯等下游产业链与锂离子电池产业链耦合发展,培育形成石大胜华年产44万吨电解液溶剂、嘉德利3500吨聚丙烯薄膜等项目,引进总投资25亿元的盛屯“5万吨/年碳酸锂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百宏“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材料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的清能新能源“年处理5000吨退役动力电池项目”,填补锂电池正极材料、电池梯次利用产业空白。

  三、抓招商、引项目

  一是选准产业赛道,全面摸底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精准绘制产业链条、产业链图、产业分布图、产业招商图“四图”,筛选国内专精特新、高成长性企业106家作为重点招商目标企业,制定以高效异质结电池、新型储能规模化量产、氢能新业态产业为重点的泉州市新能源专项行动方案,指导各地推进产业强链补链。

  二是挖掘场景资源,举办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接会,梳理发布全市新能源产业能力16项、场景需求7项,签约新能源项目14个、总投资近百亿元,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三是开展“链”式招商,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组织赴北京、深圳、重庆、成都等地开展专项招商活动,对接晶澳太阳能、英能基新能源、清极能源等系列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正式合同项目42个、总投资459.22亿元。

  四、抓示范、快见效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建设,晋江100MWh级储能电站试点示范项目、装机规模3万千瓦,列入国家能源局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有序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加速建设鲤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入榜2023年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典型案例。

  二是谋划前沿领域试点示范,将氢能纳入我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整体布局,策划推出综合能源制氢加氢加气一体化站、氢能车辆固定点位运输试点等应用场景,鼓励重点县区有序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港口、发电、供热等领域融合示范应用,逐步构建氢能全产业链协同落地。

  三是加速新能源产业多元应用,在鲤城投运全省规模最大“多站融合”智慧能源示范站,可同时满足48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需求;在丰泽投用国家电网首个自适应直流有序光充一体充电站,能量转化效率提升5%,满足规模化大功率新能源汽车即插即用需求;推广“光伏+储能+充电桩+电池检测”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建投全市首个搭载华为液冷超充技术的光储充检液冷超充站;开展全市充电“一张网”建设,以“数字+”高效整合全市充电资源,实现“人、车、桩”互联互通,累计接入充电场站65个。

  五、抓引领、强保障

  一是聚焦规划引领,印发实施《泉州市推动新赛道新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重点布局智能光伏、新型储能,重点发展PECVD设备、PVD设备等光伏制造高端设备,抢占TOPCon、HJT等N型电池片及钙钛矿叠层电池等领域,布局储能关键材料及设备制造,关注钠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发展和产业化项目。印发实施《泉州中心市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2023—3030年)》,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发展环境。

  二是加强争规列盘,推动总投资75亿元的德化龙门滩抽水蓄能项目、总投资78亿元的南安东田抽水蓄能项目提前到“十四五”期间核准实施;争取安溪桃舟、永春坑仔口抽水蓄能项目列入福建省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调整20个竞争性站点项目并上报国家能源局。

  三是完善“金融工具”,协调推动新能源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刺桐新能源产业基金等4个基金项目落地,规模约81.5亿元;筹划设立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10亿元的市级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规模不低于15亿元的企业应急保障周转基金,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