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持续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聚焦产学衔接不够、合而不深等问题,结合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以园区实训基地为重要落脚点,将产教融合全面融入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生态布局,使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力引擎。目前,已推动超2000家企业与职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遴选示范性园区实训基地36个,涵盖纺织鞋服、电子商务、机械装备、石材建筑等行业,经验做法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一、推动“实训入园”,强化产教衔接
一是突出实景实训、分类施教。结合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遴选示范性园区实训基地13个,为高职第5学期、本科第7学期在校生提供基础理论学习和理论实践一体教学两类差异化服务。推动超2000家企业与职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按职工总数的35%—50%为基地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形成“实景实训、顶岗实习、双向选择、入职就业”闭环链条,“量身定制”培养园区急需紧缺人才。泉州市东海湾实训基地每年为所在的东海跨境电商园区提供超千名人才,留用一年比例超五成。二是突出定制培训、送教入企。实训基地通过官网或人社、工会等公共平台发布课程服务,供园区企业自主选择。同时,基于岗位实际、技能短板等定制培训计划和课程标准,以周或月为周期进入企业现场授课,采用工学结合、“工作间+教室”等方式多样化组训,实现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生产化。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与13家企业、20余家院校合作,近三年培训工人超3000人次,并提供机器人生产工艺指导、改进、提升服务。三是突出联培联训、合力推进。探索完善园区实训基地与外地院校“X+1”联培模式,前2—3年在原学校进行课程理论学习和基础实践,最后1年来泉开展分行业技能提升和顶岗实习,提前适应泉州就业、生活环境,稳步提高留用率。截至目前,已推动与吉林化工学院石化学科、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器人应用学科等合作落地,开展联培联训,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二、推动“业态入驻”,服务多元需求
一是优化供需匹配服务。以建设园区实训基地为中心,链接政府、企业、院校和师生供需的线上服务平台,内容涵盖合作校企信息、可用实训基地、可选实训模式、学生考核成绩等板块,实现“企业发布需求、院校掌握动向、学生选择岗位”。东海跨境电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了大量院校资源和企业数据,实现注册使用人数和人才信息匹配条数“双破万”。二是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开展“园区企业服务月”活动,持续提供政策红利解读、岗位需求介绍、市场前景预测等就业指导,推动校企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搭建技能人才创业通道,为有创业意向的学员及团队提供商事、财税、选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规避等服务,减少后顾之忧。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泉州)遴选10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推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产值突破6亿元。三是拓展社群社交服务。按照“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要求,拓宽园区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范围,引导实训基地与邻里中心建设相结合,引进咖啡、水吧、茶室等服务项目,利用室外闲置用地建设“口袋”公园、休闲场地,打造园区“人才驿站”“人才之家”等,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横向交流、供需对接和人际交往等服务。晋江开发区实训基地和鲤城区高新创投中心定期开展人才沙龙、联谊交友、头脑风暴等活动,既助力人才交流成长,也增强了园区和企业对人才的“黏性”。
三、推动“教研入心”,助力技术革新
一是多方发力、攻克难关。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企业委托班、订单班为抓手,修订符合园区生产、研发等关键岗位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以大院大所骨干、企业技术高管为对象的百人兼职教师库,形成“科教产园融合创新模式”。华侨大学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实训基地牵手科达制造、鹏翔实业、金福稻新材料等多家企业,携手攻坚机械、建筑、土木等专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迭代性技术,累计申请专利超30项。二是专家“坐诊”、定制服务。发挥园区实训基地师资聚合优势,通过专家定期“坐诊”、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工艺更新等服务,推动企业技术更新迭代。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与厦兴重工机械等企业签订专项技术合同,定期深入园区提供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平台应用、工业机器人焊接教学装置等技术咨询,并根据每台机器人实际提供定制化平台设计、验证、安装等功能升级服务。三是以赛促训、赛岗融通。支持园区实训基地承办、协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将竞赛结果与员工绩效管理相挂钩,推动创新创效理念入脑入心,提升园区人才实操水平和工艺技能。晋江开发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联合行业协会,共同举办全国首个“数码印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承办“闽东北闽西南机器人焊接技能大赛”等多项技能竞赛,并编写三本省级机器人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试题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