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 :泉州市发改委 时间:2024-01-05 19:06 浏览量:

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发展改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入开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惠企政策措施、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1.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突出发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主责主业,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常态化开展一线指导服务,着力推动全市经济整体好转。我市在2023年一季度经济不如预期的局面下奋力追赶,二季度以来呈现逐季逐月向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追平全省平均水平,二、三季度单季GDP总体好于全国,预计全年GDP增长4.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0.6%、突破千亿大关。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1.5%左右、增速保持全省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3%,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

2.积极开展政策研究。一是出台实施2023年一季度经济“开门稳开门红”工作方案,重点围绕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促外贸外资等10方面制定40项工作措施。二是研究出台稳经济政策,牵头起草《泉州市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加大税费优惠力度、强化金融服务水平、稳定工业生产等7方面制定63条措施。三是牵头开展《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8个重点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四是牵头起草《关于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通过补贴和让利形式,提振消费需求。

3.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政策方面,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进入国家战略。资金方面,争取获批发行专项债券超230亿元、国债32亿元、中央及省级预算内资金9.88亿元,总额居全省前列。项目方面,R1线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化二套乙烯项目申报纳规取得重大进展。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1. 深耕“项目奋战年”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实行在建项目动态实时监测机制,分时分批开展“预备转在建,落地大比拼”、重大项目暨重点招商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一、投资完成总量居全省第二,新签约省级重大项目27个、居全省第三;88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2200亿元,新开工南北高干渠、晋江恒安二期等项目240个,建成或部分建成福厦高铁、正骨医院北峰院区等项目150个,提前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任务,连续4个季度在全省项目工作正向激励考评中居全省前列,鲤城区(含开发区)、丰泽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等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前10名。

2.强化项目谋划储备。成立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推进专班,建立项目滚动储备实施机制,2023年前三季度我市谋划列入福建省“全生命周期”平台管理储备项目391个、总投资3767亿元,居全省第一。

3.加快推动项目前期全年完成项目审批184件,涉及总投资395亿元,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完成项目评审43个,涉及总投资约103.08亿元。

(三)加速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推进“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洽谈对接意向招商项目超80个,会同相关县(市、区)推动中化泉州基地炼化产业升级项目、国能热电三期等40个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超80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年度考评居市直部门前列。

2.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加快培育集成电路、新型功能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三大省级集群,落实《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引育工作若干措施》,跟踪推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申报工作。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强立亚化学、德源智能科技等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指导督促,推动一批新材料领域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百宏聚纤“福建省先进聚酯纤维工程研究中心”入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新增信和新材料、南方路机、火炬电子等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参加第二十一届海创会并获“优秀组织奖”,推进与成都川大技术转移集团在技术孵化、产业招引、平台创建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五是牵头推进全市新能源、储能产业小组工作,制定以高效异质结电池、新型规模化量产、氢能新业态为发展重点的专项行动方案,推动签约产业项目82个、总投资超900亿元;依托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源创新实验室、泉港石化研究院,开展异质结电池、锂电池材料、氨氮制氢等技术研发、产业协同,推动泉港区打造省级氢能产业示范基地、鲤城区创建省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3.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加强工业规划与政策研究,完成《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差异化与协同发展研究报告》编制,出台《关于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差异化与协同发展提升我市石化产业发展能级的若干措施》,完成轻工业企业外迁情况调查研究,启动泉州市石化-纺织服装产业链深化研究、化工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工业园区能级提升等调研摸底和方案研究。二是推动石化产业提级管理,成立泉州市石化产业指挥部、泉州市石化产业协会,强化对全市石化产业、两大石化园区统筹协调,推动石化企业沟通交流。协调推动长塑、天辰、国亨、中燃、博纯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安迪苏蛋氨酸、中化己内酰胺、中化加油站、泉惠热电联产等加快转换。三是做好重点行业统筹协调,实施2023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加大对汽车、钢铁、油品等重点行业监管,做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组织推荐14家泉州品牌企业参加2023年中国品牌日,举办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活动、石化高质量发展对接会等活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4.推动服务业提质扩量。一是制定《2023年泉州市现代服务业提升“12345”行动方案》,筹建并成立泉州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二是组织认定4个泉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76家泉州市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三是推动泉州入选全国“现代功能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组织《泉州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方案》修编,继续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四是推动东海片区滨海总部区项目建设,研究出台《加快泉州中央活力区发展若干措施》。

(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1.提升营商环境优服务。一是牵头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在2022年省营商环境监测督导中,我市总成绩位列全省第二,12个指标进入全省标杆,5个指标居全省第一,市场主体对政府服务保障满意度位次超过福州厦门,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标杆指标实现翻番、滞后指标全面晋档、全省排序进入前三”目标。实施激励“干部敢为、企业敢干”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推出5批共60条“泉心泉意”营商环境举措,我市在全国营商环境现场会上作“亲清政商”典型发言。二是推动“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会同市行政服务中心总结提炼的《“数字政务”门牌触达群众“家门口”、便利政务服务“一点通”》列入全国典型案例推广。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改造升级泉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汇集信用信息总量9.87亿条,高标准建设泉州市信易贷平台,推动我市获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四是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实现“不见面”开标评标,创新开展招标最多跑一趟举措,率先在全省开展线上合同签订。五是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做好开函机构进驻电子保函平台登记,各保函机构开出投标保函21.89万张,累计为企业减轻承保资金负担630.28亿元。六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规范政府采购流程,完成政府采购活动10456宗、成交额2.34亿元,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一是“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国家发改委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泉州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广。二是牵头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发布支持民营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开放、绿色发展等若干政策,成立民营经济研究院,签约民营企业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780亿元。三是牵头起草我市《关于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勇担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军的意见》,通过中共泉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四是协助国家信息中心撰写调研文章《从春节返乡调研看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四喜”“三忧”与“五盼”》,积极向上反映泉州民营企业诉求和民营企业家期盼,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3.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一是成立泉州市与阿联酋合作工作专班,代市政府起草致函阿联酋经济部推动签署“中阿数字经济产业园”《谅解备忘录》,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东建材行”及对接纺织鞋服、工程机械、石油化工领域合作,推动企业筹划参展2024年阿联酋国际投资年会。二是印发实施《泉州市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2023年工作计划》,督促市职能部门协同推动工作落实。三是根据市人大决议年度执行要求,围绕“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等开展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

4.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注重加强改革成果的复制推广,全面梳理上报我市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其中永春县探索生态产品“三级市场”改革案例入选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科技赋能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等4个案例入选省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二是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泉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审议后上报省双碳办审核指导。三是牵头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废弃汽车整治、反食品浪费等专项工作,加快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垃圾焚烧、医疗废物处置等项目建设。

(五)推进改善民生保障

1.推进社会领域改革试点任务。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召开泉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推进会,成立市级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研究院,建立产教融合专家库,发布5个产教融合相关标准,引导成立3个市域产教融合体,其中晋江市域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我市在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作典型发言,《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打造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融的泉州实践》入选全国职业教育典型案例。二是助力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对接落地。优化盘活现存医疗资源,继续推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福医大二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继续支持泉州市中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三是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制定《泉州市深化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泉州市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参展国家发改委首届家政博览会并作经验交流。四是推动儿童友好试点城市建设。起草《泉州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方案》,统筹协调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和重点项目,推动我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2.持续深化价格调控管理。一是制定《泉州市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实施方案》,密切跟踪市场价格动态,及时启动平价商店销售,开展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二是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发放困难群体价格临时补贴3633.7万元,惠及23万三是出台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性收费标准,进一步规范课后服务性收费。四是疏导管道燃气价格矛盾,协调推动市燃气公司两次下调全市管道燃气终端销售价格,年减轻用气企业负担近3亿元。五是开展价格认定及争议调解,全年完成涉纪、涉案、涉税财物价格认定和价格争议调解80件,标的总金额4.16亿元。

3.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一是投入援建资金2.2亿元,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农特产品产销、人居环境整治等援建项目91个,帮扶协作县区增强发展能力。二是加快推动泉州厦门(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泉州(南安)高端装备智造园、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的合作共建,入驻企业119家、总投资226.2亿元,已投产企业88家,实现年产值超20亿元。三是加强援藏援疆援宁队伍建设,选派挂职干部人才117名,对口援藏援疆工作成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六)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1.粮食安全保障力度加大。一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成省级下达新增2万吨粮食储备任务,确保全市粮食储备规模达52万吨,确保2万吨应急成品粮和4000吨食用油常年足额到位。二是加强应急保供能力,制定泉州市粮食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加强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工作,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加强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推动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投入使用,抗击“杜苏芮”台风期间先后调运救灾物资5批次物资2465件。四是加快智慧粮库建设,15个县级以上原粮储备库、38个成品粮油代储库点已全部对接省级粮食管理平台,软硬件联调联试完成情况居全省前列。五是组织参加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签订粮食产销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引粮入泉。六是牵头开展全市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工作,依法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五个方面“回头看”工作,组织开展“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月”和“强监管严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

2.能源供应保持稳定。一是组织编制《泉州中心市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报请市政府研究。二是加快能源项目前期工作,泉惠热电(1号机组)、国能(泉州)热电三期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争取永春坑仔口、安溪桃舟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争取国家管网永春——大田项目、泉港支线项目纳入省级“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三是推动电网项目建设,全年核准电网项目1313个、总投资49.78亿元,新开工32个、在建46个、竣工31个,累计争取投资 45.6 亿元,规模全省最多。四是做好2019-2021年度充电基础设施补助资金8456.76万元的审核、下达工作,争取2023年充电基础设施奖补资金1033万元、获补资金居全省第二。

3.统筹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针对台风“杜苏芮”袭击,牵头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梳理策划两批救灾应急恢复建设项目914个,争取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灾后恢复重建资金9100万元,赴各地指导督促获批资金项目加快完善前期、协调解决问题,推动58个项目开工建设、16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

(七)党的领导全面增强

一是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十三届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廉政风险点梳理排查和等级评定工作,制定完善工作制度37项。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开展“一点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党建创建活动,《立足“三大特点” 深耕“融合式”党建 勇当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特色党建项目获评2023年市直机关项目评展“一等奖”。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落实“干部服务群众、政府服务企业、机关服务一线”要求,定期协调解决问题,认真办理领导批示交办事项,高质量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89件。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2024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各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融入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在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中走前头、作表率。重点要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1.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调度。“两会”明确了2024年计划指标安排,明年GDP 增长预期目标为5.8%,主要支撑指标匹配如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增加值增长5.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出口商品总值持平增长;实际利用外资正增长。要紧盯年度计划指标盘子,重点监测宏观环境变化、主要指标变动、政策措施落实等情况,扎实开展季度经济分析,落实月度指标研判,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的针对性措施和建议,确保目标落到实处。当前,重点抓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市里1月9日已印发《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开门稳”工作方案》,各县(市、区)要牵头推动落实,确保一季度顺利实现“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打好基础、争取主动。

2.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发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十五五”前期重大问题调查研究、重大项目梳理,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前瞻谋划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政策预研储备,提高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和水平。

(二)用好资金加强项目建设,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1.加力提效用好各类资金。要统筹用好增发国债、中央及省级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污染治理、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加快项目谋划储备,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加快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2.注重提高投资质效。一要推动工业投资“挖潜培源”。持续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 200 个以上,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力争新增龙头企业建园区项目 15 个、新投用标准化园区 25 个;鼓励民企入园增资扩产,完成招商面积 1000 万平方米以上,拉动各类企业投资 1000 亿元以上。深入实施“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力争全年新签约 20 亿元以上项目 100 个;用好“招商项目”绿色通道,提速项目前期,力争开工 10 亿元以上招商项目 100 个。二要适度超前推动城乡基础建设投资。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集中打造东海湾区核心,各县(市、区)聚焦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全力开展宜居建设、绿色人文、交通通达、安全韧性、智慧管理、村镇建设、典型样板等重点工程,力争完成城乡基础设施投资920亿元以上、增长15%以上。三要着力激发民间投资。依托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常态化征集拟向社会公开推介、适合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项目,清单化管理推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力争全市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长10%以上。四要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抓好续建项目,统筹推进房地产开发、棚户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及老旧小区(片区)改造等领域项目建设,保障和改善群众居住需求。

3.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24年安排市重点项目954个、增长7.9%,总投资13580亿元、增长4.9%,年度计划投资2400亿元、增长10.7%,计划新开工项目200个、建成(部分建成)项目150个以上。其中,初步确定列入2024年省重点项目220个、增长2.8%,总投资6086亿元、增长14.7%,年度计划投资1084亿元、增长5.9%。2024年将组织开展“项目创优年”活动,实行“七创三评”(即谋划策划创优、规划设计创优、审批服务创优、要素保障创优、项目落地创优、安全管理创优、工程质量创优,评先进集体、评先进个人、评优胜项目),创优推进项目“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增资一批”,加快推进“1234567”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即R1线,南北高干渠两大水利工程,金屿大桥、百崎大桥、晋江隧道三大通道,黎明大学洛江校区、医高专南安校区、医科大研究生科创基地、区域医疗中心四大民生补短板项目、五大能源项目、中心市区六大片区、七条交通道路工程)。具体做到“三个优”:一是“产出优”,以产出论英雄、以亩产论项目,比进度、比投资、比形象,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二是“效益优”,更加注重项目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力争重点项目投资、招商签约项目、季度新开工产业项目推进更快更好些,争取全省项目工作正向激励考评保持良好成绩;三是“品质优”,争取“抓项目、促发展”体制机制更加规范、运行更加高效、联动更加协同,鼓励引导、支持各项目单位争创各级各类安全、质量奖项,推动项目争先创优蔚然成风。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提级增效

1.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型功能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三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取集成电路产业晋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研究促进新赛道新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布局一批具有“爆发式”增长能力的细分赛道,试点建设若干个新赛道功能区,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二是培育布局未来产业。研究制定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发展空天信息、生物技术、超导材料、量子芯片、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推动未来场景建设试验,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三是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储备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后备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动成都川大技术转移集团等研发成果在泉转化,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融合工作机制,实施四链融合示范项目。四是开展新能源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锚定高效异质结电池、新型储能规模化量产、氢能新业态等领域持续精准招商,进一步延伸新能源新材料、能源电子、设备制造环节,加快新能源微电网、智慧减碳虚拟电厂等终端示范应用。梳理发布一批新能源场景机会清单、能力清单,加强产业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研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加速全产业链贯通。

2.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一是提升重点产业统筹力度。发挥石化产业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调度泉港、泉惠园区原料协同互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项目落地布局,夯实整合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基础。探索园区产业开发机制,加快泉州交发集团统筹石化园区国有资本运营,合理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公用工程。做好新建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申报纳规,提前梳理核准及开工手续要件,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多向发力招商引资。强化工业领域全省重大项目库谋划管理,梳理、建设一批制造业产业项目,推动央企项目对接,做足先进制造业发展潜力。建设“油头-化身-纺尾”产业链平台,重点围绕产业链群结构调整优化,补齐延伸C2、C3、C4、C5、芳烃、电化学等产业链,关注苯乙烯、橡胶、中化芳烃下游等“缺链、短链”环节,建立重点行业增资扩产招商目标企业库。三是促进产能对接合作。在前期石化园区差异化协同发展研究成果基础上,推动园区大宗原料联供、关键物料互供等实施落地。针对精细化工、鞋材、纸质印刷品、纺织纤维、塑料制品等领域,组织专场产能专题对接。谋划国际产能合作,研究与金砖国家能源合作基地、伊斯干达经济区产业合作等举措。

3.推动服务业提质扩量。一是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加快实施已出台的金融业、基金业、文旅经济等政策。二是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创建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第三轮“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抓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三是依托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打造合作平台,新增培育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四是深化“文旅+”专项行动,推动百家高端酒店建设,加快海丝文化街区建设,建设“一县一街”特色街区。

4.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一是组织开展第五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二是推动百崎回族乡加快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提升“五好”乡镇示范创建成效,引导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三是推动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山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晋江防洪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

(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1.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是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N”政策体系,会同市各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一批政策措施,打造“创新发展?晋江经验’”高层次平台,积极争取民营经济联系点城市,探索、生成一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二是争创全国市场要素综合改革试点。跟踪对接试点报批工作,落实《福厦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送审稿)》,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持续开展改革探索。三是积极融入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相关工作,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

2.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一是策划新一轮行动计划。开展区域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结合本地实际先行研究,在对民营经济、对台涉外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优化提升信易贷平台、惠企政策直达兑现平台,深化打造“泉心泉意”城市营商品牌。二是巩固省评争创全国标杆。及时跟踪国家营商环境评估指标变化,做实做细国评、省评迎评工作,在保持全省标杆城市基础上争取更多指标进入全国标杆。三是开展县(市、区)监测提升。建立泉州市县域营商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引导各县(市、区)围绕其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链优化其营商环境,加速形成产业聚合。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我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工作方案,完成新一轮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梳理,督促市、县两级做好“互联网+监管”梳理认领,加强对“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持续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一业一证”等改革试点。

3.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贯彻落实《泉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河湖长制、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林长制、生态司法保护、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等改革任务。二是加快建设“海上泉州”,做好海洋重点项目分析调度,出台2024-2026年泉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策划生成一批重大项目并积极争规列盘。

4. 深化海丝先行区建设。一是以《泉州市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6年)》为抓手统筹全局,谋划制定年度工作任务并抓好推进落实。二是做好海丝建设重点项目的跟踪推进,融入省“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建设。

5.加快区域协同发展。一是争取《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并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策划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创新性政策、牵引性改革、引领性平台。二是加快推进毗邻区率先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泉州南翼高新区建设。完善接壤区发展机制,推进泉厦科创走廊建设,提升泉厦经济合作区、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南安园区与三明园区等园区共建实效。

(五)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1.深化社会事业领域试点建设。继续深入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家政服务业“领跑者”行动试点、儿童友好试点城市和“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全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适度超前谋划社会事业领域项目。

2.抓好价格管理。一是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适时启动重大节日期间平价商店销售,及时发放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兜牢民生保障。二是持续推进水、电、天然气、交通、国有景区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天然气价格疏导方案。三是扎实开展涉纪、涉案、涉税财物价格认定和价格争议调解等工作。

3.抓好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推进对口援藏援疆和闽宁协作,落实援建资金2亿元以上,实施援建项目85个以上,实现产业合作到位资金15亿元以上,选派干部人才100人以上。

(六)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稳定水平

1.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认真做好全市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工作,督促县乡层层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二是加强粮食储备。全力抓好增储规模落实,确保3月底前完成省上下达新增3万吨地方政府粮食储备规模任务,全市储备规模达55万吨。三是加强仓储规范管理。积极融入全省仓储管理规范化提升行动,确保2024年底全市储备粮管理企业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市、县(区)标杆库建设达到50%以上,2025年达100%。四是推广监管信息化。把信息化应用在粮食出入库、粮食收购等业务全过程,对数据信息实行全周期、全要素管理,提高政府储备粮监管水平和效率。五是提升应急能力。落实市级救灾物资采购计划,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粮油市场行情分析研判,确保不脱销断档。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提升粮食保供能力。六是强化粮储监管检查。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抓好储备粮订单收购、政府储备粮和救灾物资储备等各项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巩固提高粮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2.保障能源供应。一是推进能源项目策划、核准、备案、建设工作,争取德化、南安东田抽水蓄能项目和泉惠热电(1、2号机组)、国能(泉州)热电三期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国能(鸿山)电厂三期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二是有序推进城乡电网、光伏等新能源、公共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