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政治引领,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增强
1.坚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保障,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扎实有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六个专题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深刻检视问题,逐条逐项整改落实,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机关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深化机关党建“三级联创”制度,引领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党建搭台、业务唱戏”成为一种常态。
2.坚持高质量完成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全省赶超发展大局,注重把握发展方向和政策取向。认真办理省、市领导批示交办事项,高质量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98件,在市委政协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平稳有序落实机构改革任务,物价、粮食、审改、经济协作等方面工作平稳过渡,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认真落实党组培养干部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31名非领导职务人员全部按时套转,选拔任用10名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查及综合整治,落实“基层减负年”,文件和会议分别同比减少 50%。我委绩效考评连续三年位居综合管理类部门前三名。
3.坚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围绕省委“五抓五看”和“八个坚定不移”要求,召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逐级签订责任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开展省委巡视、市委巡察、省市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反馈的问题清单“回头看”活动,持续巩固整改成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六个纳入”,强化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舆情应对工作。注重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经常性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进一步强化资金安排、办公用品采购、财务管理等制度建设和执行。强化督促检查,对委属事业单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进行检查,以书面形式通报问题清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坚决抓好整改。去年3月份顺利通过省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省委意识形态责任制督查。
(二)强化研究谋划,参谋助手作用有效发挥
1.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调度。一是进一步完善落实主要经济指标运行预分析机制,加大对关键性和苗头性问题跟踪分析力度,及时上下沟通衔接,提出对策措施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二是研究起草《泉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全面总结2019年全市各项重点工作,并提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
2.制定实施一批重大政策措施。一是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宏观经济环境和指标体系研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等10项前期研究课题,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收集、发展思路论证等重要前期工作,充分理顺“十四五”期间全市的发展基础、战略目标和规划路径。二是完成《泉州市通用机场布局规划研究报告》和《泉州市通用航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报告》的编制,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航发展,开展泉州航空运输发展问题研究,落实福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推动泉厦空域按“一区两场”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共享使用。三是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人口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务诚信建设、个人诚信建设和足球改革发展等实施方案,及时做好政策宣讲解读。
3.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取得成效。一是密切跟踪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投向和重点,做好项目策划储备和申报工作,2019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9.98亿元,计划投资项目22个;省级预算内资金2.68亿元,计划投资项目36个。二是组织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经国家发改委确认我市2020年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项目16个,专项债券资金需求74.55亿元,将有效缓解项目资金缺口难题。
(三)强化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1.组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牵头组织对全市18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围绕全市重点产业薄弱环节策划生成一批建链、强链、补链重点招商项目。调查摸底中心城区主要产业功能区域情况,研究提出都市型经济集聚区产业发展建议。
2.协调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投建投产。石狮建新轮胎、台商玖龙纸业二期等项目相继开竣工,中化泉州乙烯及炼油改扩建、泉港百宏250万吨PTA、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安全控制区工程包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3.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组织推进“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分解下达第三产业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开展第三产业下半年攻坚行动,健全三产指标运行月调度机制,强化指标运行监测,牵头推动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纳统工作。二是加强服务业产业规划及政策研究。梳理研究服务业下阶段产业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措施,引导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开展楼宇经济专题调研和泉州服务业发展指数等服务业重点课题研究,梳理建立180栋商务楼宇数据库。三是加大项目支撑力度。实施服务业百大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76.5亿元,超时序进度7.7个百分点。制定出台《泉州市2019年下半年第三产业指标预判及支撑工作实施方案》,初步建立第三产业项目调度机制,跟踪推动下半年三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四是推动载体集聚和龙头引领。建立跟踪服务机制,组织评选6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2家企业入围“2019福建省服务业企业百强”。五是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及落地互通、港区物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项目策划工作。六是推动总部经济持续发展。将东海片区总部经济区项目纳入年度市重点项目盘子给予协调推进,开展总部经济财税扶持政策执行情况以及总部企业、企业总部外迁情况摸底工作,研究提出天地汇等总部方面的意见建议。
4.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是组织参加第十七届6·18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通过省组委会审核的对接合同项目 1019项,投资总额416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均居全省设区市首位,获评“优秀组织奖”。二是围绕晋华、三安、西人马等龙头项目,推动集成电路、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安高端半导体、矽品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安溪天电光电等项目陆续投产。三是牵头实施石墨烯产业路线图,引进布局晋江6英寸半导体石墨烯产品生产项目、烯石新材料科技项目等石墨烯重大项目。四是落实与石狮市政府共同推进光子技术产业发展备忘录,对接落地中科光芯等项目,其中,中科光芯“5G基站用25G 1310nm DFB直调激光器”荣获“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称号。五是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南威软件、闽发铝业企业技术中心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福建省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我市第一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获批建设全省首批研究室,6·18协同创新院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分院获批组建,6·18协同创新院陶瓷产业技术分院获批筹建。
5.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组织实施《泉州市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小组工作方案》,在做强做优做大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食用菌产业、乡村旅游业、乡村物流业,形成10个优势特色产业。二是推进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抓好晋江深沪、惠安崇武、南安向阳、安溪尚卿、永春蓬壶、德化上涌等6个示范乡镇及全市45个示范村建设。三是加快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初设报告获水利部批复,安溪、永春两县已全面启动实施移民安置工程并陆续开工建设。
6.稳步推进海洋经济。一是推动我市39个项目纳入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56.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2.5%,超时序进度3.5个百分点。二是会同市海洋渔业局、财政局做好市级海洋经济专项补助资金下达工作,争取省级资金1517万元用于支持海洋生物制药、成果转化等3个项目;投入市级海洋经济发展资金2000万元对远洋渔业、海洋生产性项目和海洋综合利用项目等予以补助,进一步发挥资金、政策引领带动作用,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
(四)强化项目带动,投资质量效益持续提高
1.扎实开展项目攻坚活动。一是建立发改委处级领导按“点、线、面”挂钩项目制度,组织“春季攻坚行动”,启动产业链招商、电网建设等7个专项攻坚,开展四次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全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400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86个,完成年度新开工任务115%;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项目80个,完成年度竣工任务107%。二是全力突破拆迁“卡脖子”问题,针对跨县区、线性工程等难点,先后下达80个市级重点项目征迁任务并敲定节点计划,兴泉铁路、福厦客专征迁全省最快,全市房屋征迁、征地(海)、坟墓征迁分别完成全年计划120%、118%、154%;采取工地党建引领、成建制大兵团突破、法律顾问全程跟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包户攻坚等,强力推动19个超长工期电网建设工程交地进场施工。三是每季度开展“领导干部一线办公”活动周,专业小组提前摸排,市级领导带着问题清单到企业、项目现场办公,共协调项目315个、解决问题414个。
2.深化“五个一批”推进机制。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的意见》,建立“周汇总、月协调、季调度”工作制度,强化提前对接和会商机制,预先排除资金、用地用林用海、文物、生态环境等可能存在的“红线”或重大政策障碍。列入省“五个一批”项目3953个、总投资3.03万亿元;新增项目1403个、新增总投资7479亿元。在全省“五个一批”正向激励综合考评9个季度考评中,共8个季度进入全省前3名,泉港区、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泉州台商区等进入全省县(市、区)前10名,今年来共获前期工作经费奖励2950万元。
3.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部委和省上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总投资325亿元的中化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已于2019年底中交,将于2020年上半年投产。加快兴泉铁路和福厦客专建设进度,泉州段征迁进展走在全省前列,工程进入架梁阶段,预计全市全年完成铁路投资60亿元,国铁集团同意增设福厦客专新泉州东站。
4.强化投资项目规范管理。一是制定出台《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针对省上若干措施提出的38条激励措施,细化提出46项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责任单位。二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完善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强化项目策划与前端规划、投资计划与财政预算的有效衔接。三是做好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三年计划安排,牵头实施33个领域投资工程包,协调跟踪全市各工程包牵头部门推进情况。
5.加强招商项目策划推介。一是牵头实施利用外资精准招商,出台《泉州市推动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工作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做好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和鼓励产业精准招商工作。二是编制《2019年泉州投资指南》、《2019泉州市重点招商项目册》,制作泉州形象宣传片,推出全市重点招商项目210个、总投资4739.3亿元。三是组织推行“龙头企业开单政企联手招商”的产业链招商会商机制,围绕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要求和产业链重点企业的招商信息需求,会商生成全市产业链招商目标客商239个、其中第一批目标客商32个。去年7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组织召开产业链招商专题会商,提出招商项目会商意见建议并予以分类交办推进。四是协调推进京津冀区域驻外招商,与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异地泉州商会签订招商合作协议并挂牌设立招商联络站进行运作。五是承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泉州主办的全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场会,泉州市介绍的有关典型经验做法、高效的会务和企业调研安排工作受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国家发改委特地致函感谢。六是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对接洽谈,牵头组织北航资产、长城会、中纺院、长城汽车等超40家(次)的投资客商来泉考察洽谈,有多个意向项目已转化落地。
(五)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1.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民综改革。一是推动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年度16项重点突破改革事项落实,梳理、上报改革典型经验及改革信息,做好改革试点的统计工作。二是协调相关部门推进民营经济综合改革工作,研究深化民综改革试点事项,积极争取加大对我市政策支持力度。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牵头泉州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工作,实施行政审批服务提质提速行动,会同市直机关工委、效能办开展第二批机制体制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获评省优秀组织奖。二是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四级四同”、行政审批和行政业务数据对接共享,提升不动产交易登记办事效率,对标先进带动审改全局突破。三是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开展下放事项“回头看”专项清规工作,打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版,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规范管理。
3.提升项目审批质量和效率。一是牵头起草《泉州市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审批改革实施方案》、《 泉州市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多评合一” 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牵头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试点基层调研,探索区域评估工作机制。二是制定《项目台帐服务工作机制》,完善项目台帐登记分析、项目审批四级协调、挂钩服务项目等制度,协调解决市委党校新校区等32个项目前期工作的具体问题。三是及时调整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清单,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深化简政放权。四是持续推进审批便民化措施,我委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平台系统86项事项,并联审批事项82项、占96.5%,一趟不用跑的项目73项、占84.88%,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满意率100%,节约财政资金3.77亿元。
4.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组织开展“办事难不难?请您提意见”有奖征集、“记者谈营商环境”负面案例征集活动,根据问题抓整改。二是组织开展营商环境“寻标·对标·创标”大比拼竞赛活动及泉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评选活动,全市共申报案例107个。三是牵头开展市委“找差距、抓落实、解难题”专项行动营商环境小组整改工作,52个营商环境问题积案已化解49个。率先在全省创建首个企业开办“零费用”城市,仅印章刻制一项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2200万元;协调开辟电力工程占用挖掘道路快捷审批通道,获得省发改委、省审改办、国网福建供电公司向全省行文推广。
5.加快推进信用平台建设。建设完成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二期,全面覆盖全市各部门(含县(市、区)),归集相关信用信息2000余万条,完成与市政务汇聚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省信用平台等多平台的对接,同步将信用数据嵌入行政服务大厅,逐步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
6.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组织首次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规范招标代理机构进场交易行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推进统一城市户外广告设置使用经营权示范示点工作,在进一步规范行使交易中心职能、推进平台标准化建设、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流程的基础上,探索电子保函在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上的应用,全市各类交易项目17215宗,交易额641.95亿元,增值56.19亿元,节约32.31亿元。规范完善政府采购流程,全年累计完成政府采购项目96个,实际成交金额10.30亿元,节约率为1.67%,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7.推进政策法规工作制度化。一是牵头梳理调整本委权责清单工作,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邀请专家作“依法行政理论与实务”专题授课。二是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针对20条典型问题,梳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1771个,接收并督导整改问题线索5条,梳理规范性文件14份,进一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联合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成立泉州市服务项目攻坚律师志愿团,举行律师与重点项目业主单位签约仪式,推动全市重点项目法律服务全覆盖。
(六)强化政策衔接,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向好
1.加快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一是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省海丝核心区建设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制定我市对接“丝路海运”实施方案。二是积极配合融入“丝路海运”工作,推进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以及中意“两国双园”、中科院授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中心”等海丝重点项目进展。三是积极配合市外办推动与菲律宾怡郎市、印度金奈市等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
2.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落实全市生态敏感区域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实施意见,建立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泉州特色改革任务和永春县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二是推进“生态连绵带”建设打造山水田园城市,《泉州市生态连绵带统筹实施规划》已完成技术审查,石狮蚶江湿地公园、台商投资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等23个示范项目进展顺利,部分项目陆续建成、开放。三是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目前已完成我市贯彻意见提出的林权收储等36项改革任务,河长制、垃圾分类、存量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多项改革任务获省上乃至中央复制推广,永春全域生态综合体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第三批复制推广改革成果。我市获批第九批“国家节水型城市”,鲤城区获批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积极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一是积极做好规划对接,组织实施《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会同厦门联合开展厦门-泉州创新走廊规划前期研究。二是推动“一集团一基金”工作,闽西南城市协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闽西南发展投资基金完成管理机构征选。三是推进协作园区共建,分别与厦门市、三明市签订《厦泉经济合作区合作备忘录》和《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框架协议》,区域合作取得突破。四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我市2019年纳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点项目25项,总投资4882.1亿元,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78.2亿元,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
4.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特色小镇创建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导,推动永春达埔香都小镇、安溪尚卿藤云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纳入省级创建名单,将相关项目纳入投资工程包进行协调推动,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支撑作用,不断夯实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
(七)强化民生保障,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1.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把握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契机,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试点城市。泉州市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获批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南安市作为全省唯一县域获批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经省政府同意,泉州市作为全省唯一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上报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试点工作。
2.持续深化价格管理。一是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做好价格成本监审工作,核减不合理成本费用,陆续调整降低管道燃气销售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和新建住宅供气工程建设费,调整后年可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达7.1亿元。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出台新开通4条公交线路票价,降低惠安崇武古城景区门票价格,年可减轻游客负担300万元。加强收费管理,核定德化县石牛山、九仙山景区门票价格及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学费标准,重新梳理公布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清单。二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全方位启动价格调控机制,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从5月份起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全市困难群体共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000余万元,在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对困难群体和特困(低保)失能老人发放价格补贴800余万元。指导督促县(市、区)从9月起启动平价商店销售机制,启动至今价差补贴130余万元,把食品类价格明显上涨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完成2019年冻猪肉储备任务,进一步引导市场预期,切实发挥稳价惠民作用。三是认真履行涉案、涉纪、涉税价格认定和价格争议调解工作职责,全市共受理业务2965件,价格认定标的额8.6亿元。
3.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圆满完成2019年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二是认真落实粮油储备任务,督导市县两级企业严格执行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规范储备粮油日常管理,积极推广储粮新技术。三是依法开展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四是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的主体责任,有效推进全市粮库和智能化建设进度,全市8个粮库在建项目均已完成竣工验收,部分项目投入使用;8个粮库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均已竣工完成,并与省级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对接,按期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任务。五是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进一步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新增市级放心粮油店4家,开展“泉州好粮油”示范加工企业评选活动。六是制定《泉州市引粮入泉奖励规定(试行)》,加强粮食产销协作,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第十五届粮洽会,签订粮食购销合同70多万吨。七是开展粮储系统安全生产大排查及隐患排查治理。
4.有效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检查,会同市扶贫办、自然资源规划局、住建局联合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集中排查工作,加强搬迁安置房及安置点建设的技术指导和质量安全监管。
5.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指导和督促落实援藏援疆援宁各项工作任务,做好第八批、第九批援藏干部交接工作,推动产业、人才、消费支援,投入项目资金19532.5万元、工作经费486万元,组织实施85个民生援建项目,1650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脱贫,宁夏同心县和红寺堡区提前一年脱贫摘帽,宁夏盐池县代表我省在国务院2019年度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成效专项考核中获得充分肯定。
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赶超发展、迈向万亿GDP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打下更好基础的关键之年。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紧扣“经济要稳、城市要聚、民生要实、机制要活”的工作要求,继续转型攻坚、补好短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全力以赴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奋力作答好“三个时代命题”,持续推动“五个泉州”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坚持稳字当头,着力强化宏观调控
1.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增长7-7.5%。一是围绕赶超发展目标落实和全年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加强对全市赶超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台帐督查,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2020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预期目标任务。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继续完善主要指标预调度、预分析机制,增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关注度和敏感性,深层次挖掘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内涵根源,提高调研的前瞻性战略性,经常性开展经济运行调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2.抓好“十四五”规划工作。一是组织各级各部门做好“十四五”重大项目策划,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布局。二是完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和前期课题研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二)实施项目攻坚,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1.持续保持项目攻坚热度。一是开展“项目攻坚2020”活动,按时间节点开展春季项目攻坚、清明坟墓征迁专项攻坚、下半年项目专项攻坚等,阶段性开展征迁久拖未决、投资完成专项攻坚月,切实推动项目建设。二是强有力推进我市列入全省基础设施、工业、服务业、社会民生领域400大项目的建设,完成开竣工任务。三是抓好要素保障,继续发挥资源要素保障组、资金保障组作用,结合领导活动周、问题提醒单、报告单、一月一协调等工作机制,协调调度、妥善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四是强化项目管理,进一步强化市重点项目分级分类标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推动省重点项目打造安全工程、廉洁工程、精品工程。五是强化项目接续,围绕“五个一批”项目工作,坚持长中短项目统筹、大中小项目配套、政民外项目齐抓,抓住当前中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窗口期,在推进项目、做好前期工作上下功夫。
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7.5%左右。一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适时提出调整优化建议,强化项目前期指导、咨询服务。二是落实正向激励机制责任分工,加快推动我市46项工作任务取得成效,积极争取省上正向激励支持。三是抓好重点项目投资,交通方面抓好兴泉铁路、福厦客专泉州段等工程续建,确保开工建设泉南高速永春互通至汤城枢纽等项目90个以上,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90个以上;能源方面抓好在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等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四是组织编制2020年政府投资年度计划,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切实补齐民生发展短板。五是做好专项债对接工作,积极梳理今年专项债券需求,做好高质量项目储备,加快建立项目前期准备、评估遴选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项债券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
3.推进产业化招商项目对接洽谈。一是组织实施“龙头企业开单政企联手招商”产业链招商模式,分类梳理中化泉州、联合石化、三安半导体、晋华集成电路、西人马、锐驰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延伸发展的招商需求,引进一批石化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产业链高端配套项目,持续开展项目会商。二是继续深化与中纺院绿色纤维新材料、长城会科学复兴集团科技创新平台、新松机器人等一批央民企意向项目的对接洽谈,争取意向项目转化落地。三是完善央企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协调要素保障,持续推进央企项目促批落地,重点推进我市列入福建与央企先进制造业项目对接会的5个意向项目尽快转化落地。四是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关键环节,做好2020年全市重点招商项目的征集和筛选储备,编制《2020年泉州市投资指南》、《2020年泉州市重点招商项目册》,协调和推进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工作方案的实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十一届投洽会、“投资福建”、外商“9·8”福建行等大型经贸活动。
4.深化园区产业链合作。一是根据各园区资源、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开展联动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深化产业园区共建联营,力争园区项目尽快落地,推进产业链延伸。二是统筹规划,合力布局,通过差异化发展,带动形成区域间生产要素、企业主体、产业链条的“合作网络”,推动优势互补、上联下延、融合发展的区域产业体系日渐成型。
(三)聚焦转型升级,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
1.指导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继续跟踪推进18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实施,进一步强化各重点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招商项目的策划生成,开展对路线图的调整、提升。
2.抓好重化产业延伸拓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百宏250万吨/年PTA、中化泉州乙烯及炼油改扩建等项目尽快投建投产,中化120万吨/年芳烃扩能项目尽快完成核准手续办理,中化化纤、中化“隔墙工厂”项目、台湾国乔等招商项目争取落地,中化三期炼化一体化项目、福建联合石化150万吨/年新建乙烯项目力争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3.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精心组织参加第十八届6·18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继续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双向推介对接,力争对接一批先进适用科技项目成果。二是推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新增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协同创新院,争取已批省工程研究中心考评优秀率达到60%以上。三是服务中科光芯片、6英寸半导体石墨烯产品、HDT高效太阳能电池5GW生产基地、轸丰超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菲新型功能性薄膜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四是指导丰泽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壮大双创支撑平台,基本完成华大科创园、南威蜻蜓停车等国家双创支撑平台项目建设,探索有利“双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我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五是以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为契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六是争取国家支持泉州发展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产业,争取创建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
4.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计划增长8%左右。继续组织实施“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强化第三产业指标监测分析,通过预调度和责任部门预警,精准施策推动三产指标良性运行。重点开展服务业五大提升行动。一是规划研究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总结评估,启动“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论证深化“十四五”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探索设立泉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二是千亿产业提升行动,围绕旅游休闲、电子商务、批发商贸、零售商贸等第三产业千亿产业集群,研究制定高质量发展计划,针对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和痛点,建立培育做大做强扶持机制。三是项目带动提升行动,滚动实施服务业百大项目,加大服务业产业链招商力度。四是发展载体提升行动,继续评选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立全市重点商务楼宇盘子,研究制定楼宇经济扶持政策。五是消费贡献提升行动,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消费扶持文件,培育“夜间经济示范区”10个以上,开展系列商业促销和消费惠民活动。
5.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跟踪推进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作,筛选储备一批前期工作成熟、建设条件落实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二是推动特色小镇投资工程包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支持6个试点示范乡镇建设。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协助行业主管部门抓好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
6.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认真做好我市2020年海洋经济重点项目的摸底上报工作,持续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助推我市海洋经济发展。
(四)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持续推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民营经济综改工作。一是深入实施民营经济综改,争创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督促、跟踪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任务进展和落实情况,深入开展改革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各项改革工作的进展程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我市重点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协调相关部门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2.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持续抓好行政审批服务提质提速,推动近年来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统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自由裁量权改革。二是加强“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审批服务便民化,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三是牵头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并联审批工作,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压缩时限、提高效率。四是研究开展新一轮简政放权,根据“能减则减”的精神,进一步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五是规范投资项目中介管理,实施咨询中介机构量化评价,建立中介组织信息数据库、行业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加大惩戒力度。
3.积极提升营商环境建设。一是依托“政策面对面”“新法面对面”“东海潮声”、等互动平台,开展“营商环境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宣传解读。继续开展营商环境“寻标·对标·创标”、“营商环境十大最具获得感举措”评选等主题活动,鼓励各地各部门自我革新、自我优化。二是利用“一窗口一专线一平台”,常态化征求社会各界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采取“下清单——对账单——给成绩单”的方式,实行销号管理、动态管理,确保企业诉求条条有答复、件件有落实。三是组织开展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清理工作,持续跟踪、定期评估市场准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坚决破除制约营商环境发展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四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贯彻落实,对标国内最高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制定实施“营商环境攻坚年”方案,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营商环境品牌。
4.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发挥信用在新型监管机制的基础作用,明确可采用告知承诺的事项清单,探索试行告知承诺制;推动信用分类监管,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对企业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开展对企业的事后评价管理,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二是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机制,完善政务诚信档案,将政府部门失信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三是推动信用信息在政务及民生各场景的广泛应用。以“信易+”为主题,甄选具有条件的区域和成熟的应用场景,探索设立示范社区、示范园区、示范街道等,在多领域、小区域设立“信易租”、“信易贷”、“信易行”、“信易阅”、“信易游”等各类“信易+”系列试点。
5.稳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一是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督促县级平台将整合组建工作落实到位,加强招投标指导协调工作。二是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落实《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实施方案》,启动推进罚没物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活动等示范试点工作。
(五)统筹区域发展,着力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
1.持续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一是落实习总书记在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作出的重要指示,全力推动与印度金奈缔结友城关系。二是持续推动海丝标志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中意“两国双园”、“丝路海运”、兴泉铁路、南洋华裔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等海丝重点项目建设,做精做深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等会展或节庆活动,抓紧推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等。三是持续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深化泉州品牌“境外行”等会展活动,深挖石狮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潜力。四是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营运中心、出口产品“海外仓”、境外物流园区和贸易中转基地,促进合适产能国际合作。五是推动海丝人文国际交流,持续推动做好“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相关工作,推动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
2.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落实我市《实施方案》各项改革试验任务,加快各项改革成果出台和实施推进,争取多出先进经验和示范典型。二是推动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落地,重点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永春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天然林保护补偿规定等改革任务。三是协同推进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
3.加快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衔接做好跨界增长区域规划,深度对接厦门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做好南翼新城空港经济区、泉州芯谷等相关规划。二是强化项目建设,重点按照“协同区2小时、厦漳泉1小时”时空距离,着力推动陆路交通互联互通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落地,确保兴泉铁路泉州段2021年完工、力争泉南扩容工程2020年开工建设,推进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完善区域大动脉疏解通道。三是加快协同共建泉厦经济合作区、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
4.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一是安排援藏资金3009万元,组织实施援藏项目6个。二是执行第八批援疆任务,安排援疆资金7982万元,组织实施援疆项目12个。三是安排援宁资金7303万元,重点推动闽宁桐悦共享酒庄等项目尽快落地,通过产业帮扶增加就业增加收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实施社会领域补短板工程。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项目跟踪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实地督促检查,加强项目策划储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二是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序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抓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城市的工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2.持续深化价格管理。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的价费改革,促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继续推进水、电、天然气、农业水价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收费政策执行情况后评估制度,对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强化价费政策的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重点关注和做好社会和民生急、难、盼的价费管理,适时稳价控价,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加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切实稳定价格预期。强化价格精准调控,认真落实价格联动补贴机制,坚持在重要节日对特困群体发放价格补贴,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四是扎实做好涉纪检监察、涉案、涉税财物价格认定及复核工作,加强与法院、司法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深化价格争议调解处理,推进价格争议调解工作站建设。
3.持续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全市47万吨粮食储备任务,确保1万吨应急储备大米和4000吨储备食用油常年足额到位。二是全面落实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各项工作,完善提升全市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三是持续开展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四是完善应急供应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放心粮油、应急供应(加工)、军粮供应三位一体的加工与供应网络,以现有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粮食购销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粮油应急配送中心。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销协作,稳固引粮入泉粮源。五是进一步推进 “优质粮食工程”,深化“泉州好粮油”工程建设,打造若干家消费者认可的“中国好粮油”和“泉州好粮油”示范加工企业,提高绿色优质粮食产品的供给水平。六是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我市粮食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可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检验监测能力。七是加强储备物资管理,确保储备安全、应急有效。
(七)主动担当作为,持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1.以更加自觉的理论武装强化政治担当。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牢,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省委“三四八”机制,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持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日常工作机制,成为各党组织永恒课题及每个党员的终身课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毫不动摇坚守“主阵地”、种好“责任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2.以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强化履职能力。提升统筹谋划能力,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注重把握发展方向、政策取向,进一步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加强与上级部门、基层发改部门、兄弟单位之间的沟通衔接,完善信息互通机制、重大事项通报机制,强化系统上下联动、部门横向联动,共同抓好工作落实。提升真抓实干能力,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切实发扬“工匠精神”和“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意志品格,将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发展改革具体工作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善于分析研判形势,及时发现掌握规律,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举措办法。
3.以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强化正风肃纪。全面落实省委“五抓五看”和“八个坚定不移”要求,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完善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力支持派驻纪检组开展工作。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做到警钟长鸣。把巡视巡察整改作为“四个意识”的试金石,扎实抓好整改落实和巩固提升,确保整改工作真抓真改、一抓到底。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注重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发展优势。
4.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自身建设。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为基层减负措施,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保持整治“四风”高压态势。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把提质增效作为转变作风的根本目标,坚持基层调研常态化,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破解工作难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落实党委(党组)干部培养主体责任《意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培养锻炼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