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稳中求进、突围攻坚、注重长远”工作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2017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四个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改革工作政治方向
1.坚持把增强“四个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制定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发展改革工作,以开展“机关党旗红,‘五个泉州’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及时将中央、省以及我市对发展改革工作的重要部署学深悟透,真正把“四个意识”贯穿体现到研究制定政策、实施推进项目、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上。
2.坚持把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及时准确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力求做到“反应快、意见准、信息全”。进一步完善重点任务推进机制,“项目攻坚年”、“第三产业提升年”、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总量赶超计划工作及项目筛选等重点任务推进成效明显。认真办理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交办事项,做到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3.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认真贯彻省委“五抓五看”及市委落实主体责任部署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压实主体责任,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强化责任担当和压力传导,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认真落实综治(平安单位)创建工作,获评2017年市级“平安单位”。抓好机关党建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实抓牢作风建设,严防“四风”反弹回潮。进一步完善资金安排、办公用品采购、后勤管理等制度,补短板、堵漏洞,推进源头预防机制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认真把握和运用“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加强执纪监督,强化纪律审查。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选拔任用了一批优秀干部,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名,加强干部基层挂职锻炼,选派1名副科级干部到安溪县驻村挂职。
二、强化研究谋划,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1.做好赶超计划安排和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一是做好总量赶超计划安排工作。与省发改委就指标任务、项目安排等进行汇报沟通,做好务虚研究和指标支撑分析,分解下达考核指标,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做好年度计划安排执行相关工作。监测2017年计划执行情况并按要求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做好中财办经济运行联系点工作,按季度向中财办汇报经济运行情况。三是完成市委市政府经济分析会月度报告工作。围绕年度目标,重点监测宏观环境变化、指标变动、政策措施落实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制定实施一批重大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意见、2017年“项目攻坚年”活动方案、“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投资工程包实施方案、关于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国际产能合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等一批政策文件,持续做好政策储备工作,并抓好组织实施。
3.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取得成效。一是用足用活国家、省支持我市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4亿元,省级预算内资金1.48亿元,涵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社会事业、服务业、自主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上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兴泉铁路、福厦客专等项目全线动工建设,白濑水库涉及漳泉肖铁路迁改线路可研获铁总批复。三是积极向上争列参照省重点项目,全年两批次36个项目(总投资429亿元)获批,项目数和总投资居全省第一位,有效解决用林、用海、用地等要素需求。
三、强化项目攻坚,促投资稳增长取得新成效
1.项目攻坚成效显现。一是正向激励。研究提出正向激励机制促进有效投资十二条措施,采取指挥部管理体制、挂图作战等有效措施推进项目建设,“五个一批”综合考评成绩斐然。晋江、南安、安溪各2次,惠安、泉港各1次进入全省县级考评前10名;三季度市本级在全省考评位居第3名,获500万元奖励。二是亮晒项目。每季度在我市主要媒体对各县(市、区)谋划、签约、开工、竣工、产业招商项目等进行亮晒。针对存在征迁、投资等严重滞后的问题项目实行挂图作战、问题销号,已在市行政中心会务中心挂出12期,全年累计80多个项目(事项)进行销号。三是协调推动。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协调,市政府全年共召开10次项目攻坚年调度会,协调解决150个项目(事项)、300多个问题;市重点办跟进召开50多场专题协调会、现场会,协调解决200多个难点问题。四是营造氛围。结合我市“促进项目落地帮扶企业发展”活动周,举行5次集中开竣工活动,涉及859个项目,总投资达2958亿元。福建日报2次在头版报道我市项目攻坚年情况,福建电视台、香港经济导报也多次宣传报道,营造项目攻坚年浓厚舆论氛围。
2.投资工程包有效实施。一是研究出台《关于2017年投资工程包实施方案》等文件,协调各工程包牵头部门推进项目实施,建立工程包月报制度,跟踪推进全市投资工程包。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城市公共停车场等32个工程包累计完成投资233亿元,占年计划102%。二是积极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引导带动作用,做好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安排,2017年安排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208个,总投资115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2.72亿元。
3.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一是加强PPP项目推介。牵头征集推出《泉州市2017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其中,重点推介项目16个、总投资265.8亿元;储备项目50个、总投资626.6亿元,项目涵盖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环保等领域。二是遴选一批实施条件成熟、投资回报机制明确、风险分担合理的项目申报国家PPP重点项目,泉州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PPP典型案例。三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我市已落地的26个PPP项目,其中11个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民营企业,投资额达79.98亿元,民营企业参与的项目数量及占比均为全省各设区市第一。
4.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紧盯前期突破、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和投资完成四方面目标,全力做好项目建设的施工协调、资金调度、物资供应、安全质量管理等工作,全年39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1亿元,同比增长27.68%,完成年度计划的110%;新开工建设项目98个,完成年度新开工任务的140%;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项目86个,完成年度竣工任务的123%。基础设施方面,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市综合交通枢纽、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正加快施工进度;厦沙高速公路泉州段建成通车,山美流域生态保护试点项目基本完工。产业项目方面,中化乙烯、泉州台商投资区八仙过海生态旅游、中农批泉州国际物流港等项目开工建设,晋江国际鞋纺城、恒安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海峡国际五金机电交易中心一期已完工。社会事业方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光前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续建项目、泉州台商投资区颐和医院已开工建设;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科技与规划馆、工人文化宫、大剧院、图书馆主体工程已封顶,计划今年投入使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晋江晋华存储器生产线项目厂房封顶,石狮通达二期项目已建成并投入生产,安溪中科植物工厂药用植物生长车间及二代植物工厂开始进行设备调试。
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1.积极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一是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重化工业产业链补齐做强,定期跟踪协同各重点产业路线图实施情况。二是积极引导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会同经信部门分解下达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预期目标,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20亿元,比增19.6%;推动天骄化学、百宏差别化纤维等重大工业项目尽快投建投产。
2.现代服务业持续提质扩量。一是“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成效明显。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52亿元,同比增长10.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组织实施服务业百大项目。推动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9类104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85亿元,占年度计划103%。三是全力实施“五大工程”。评选2017年泉州服务业企业100强和重点行业“十佳”,全市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3家(累计达9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7家;新增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8家,省级观光工厂3家(累计达2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5个;新增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6家;新增3A以上物流企业15家。四是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全市快递业务总量7.4亿件,占全省近一半;电商交易额4000多亿元,增长42%;全年接待游客54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40亿元,分别增长21%、28%。
3.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一是研究制定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推进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可研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收件,永春马跳水库项目可研获省发改委审批。储备生成一批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
4.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一是推动半导体产业集聚。整合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南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区,获批设立省级半导体高新区及管委会。围绕晋华项目,晋江园区吸引了矽品、芝奇等22个配套项目签约落地,集成电路产业链串联成形。携手国家大基金合作开发南安园区,引进化合物半导体龙头企业三安光电,对接“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磷化铟”多个核心项目,打造国内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专业园区。二是积极对接科技成果。组织参加第十五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合同项目928个、投资总额511亿元,分别比上届增长5.3%和64.3%,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均居全省设区市首位。三是加快推进公共平台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4个项目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补助资金200万元;6·18虚拟研究院、物联网产业技术分院、微电子产业分院获批筹建。四是“双创”持续深入开展。丰泽区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开展2017年双创活动周等活动。
5.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一是研究制定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实施意见,开展国民经济动员重点潜力统计调查,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二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组织指导民营企业开展培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民企“参军”,全市共有“民参军”企业75家,实现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取得军工资质认证企业新增4家,21家企业进入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和后勤保障部采购网。
6.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全市对外招商项目储备。推出重点招商项目203个,总投资3559亿元,涵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园区平台等投资领域;做好厦门9·18投洽会、深圳外资招商等多场投资推介活动。二是深入推进央企招商项目对接洽谈。牵头组织多场央企专场对接活动,组织中化集团、中车集团、中节能集团等央企参加“福建省与中央企业先进制造业项目对接会”,5个重大工业项目与我市达成投资合作意向,总投资1750亿元,占全省对接项目总投资额的58.7%。三是组织对接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积极参与全省现代服务业对接活动,上报对接40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安通综合物流园区等4个项目上台签约;召开泉州市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推介会。
五、强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活力持续增强
1.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一是研究制定《泉州市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落实责任分工,协调推进21项年度改革工作。二是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承办全省公车制度改革现场会并做典型经验发言,完成取消车辆处置及公开竞价拍卖,做好保留公务用车标识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全面摸底测算我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涉改人员及车辆数据,研究提出我市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车改革实施方案。三是牵头开展泉惠石化园区国家首批增量配电业务试点改革,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获批列入省首批购售电改革试点园区。
2.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新成效。调整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清单,精简审批服务流程,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一是“放”有新举措。行政审批精减至3大项(18个子项),其他行政权力精减至1项,公共服务事项精减至2项;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实行备案制的投资项目实现“一趟不用跑”。二是“管”有新成效。概算管理方面,制定出台《政府投资和融资项目造价概(估)算指标参考意见》等文件,对综合医院、幼儿园等9类政府投资项目提出造价指标意见,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标准和投资规模;中介管理方面,制定出台《加强投资项目咨询中介服务组织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管理事项、承诺时限和奖惩措施,进一步减少项目审批补件及审查时间,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三是“服”有新办法。对重大项目实行前期工作台帐管理,实时跟踪项目报批进展情况,采取“请进来”到行政服务中心会商或“走出去”看现场后会商等形式,对北峰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一批项目进行会审。
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出台《泉州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17年度工作要点》,持续推进晋江市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等三项省级试点改革任务,推动完成垃圾分类、林权收储等8项改革成果,初步形成泉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正向互动经验——“三全七化”模式,启动泉州市级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强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超额完成2016年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获省上考核优秀;纳入全省碳排放权交易的108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2016年度配额清缴工作。三是积极推动试点示范,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五个、福建首个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证授牌的“绿色工业园区”;永春县以全省最高、全国第六的优异成绩通过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期评估,被确定为全国典型示范区。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是推动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出台《泉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一体化暂行规定》,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二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动6家市属公立医院和6个县(市、区)公立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全市医疗费用增长率为8.71%,药品耗材收入占比39.25%,达到控制目标。2017年在全省改善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我市位列全省各设区市第一名。三是全面推进基层综合医改,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基层医院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一是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组织编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2017-2020)》《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意见》《“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试行)》等文件,梳理印发《法人信用征集指导目录》。二是强化信息归集,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期)建设,平台归集法人信用信息60余万条、“双公示”信息13万条、行政许可数据11.7万条、行政处罚数据1.8万条;协同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涉金融领域失信专项治理工作。
6.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是出台《泉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实施细则》,提出平台运行与服务、交易范围、信息服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实施统一的制度规则、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二是制定《泉州市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扩大交易范围,增加公车处置、城市户外广告经营权、国有房产招租、冠名权、海域使用权等12个事项,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全年公开竞价拍卖项目增值7.01亿元。三是工程领域招投标在全省率先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房建市政等专业项目交易过程实现全网公开,全年完成交易项目1186宗,通过招投标节约投资4.46亿元。四是规范完善政府采购流程,政府采购中心全年累计完成政府采购项目188宗,成交金额3.43亿元,节约资金6321.89万元,节约率15.57%,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六、强化政策衔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海丝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是做好协调衔接。加强与国家“一带一路”办、省海丝“核心”区办对接汇报,贯彻落实中央、省系列文件,推动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达成“基地、中心、研究院、园区、政策”“五个一”项目合作共识。二是协调推动一批“海丝”项目。梳理100个2017年度“海丝”重点项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推动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等海丝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协同相关部门推动先行区建设。配合做好金砖媒体采访等工作,介绍泉州海丝建设经验,推介海丝项目。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一是推动39个项目纳入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晋江深沪湾水产品加工基地等项目建设,23个在建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1.9亿元,占年计划115.7%;会同海洋渔业局、财政局做好海洋经济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征集、筛选工作,补助项目25项,下达资金2968万元。二是推动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加快实施厦漳州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推进泉州厦门(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和思明园等跨界增长区域对接合作。三是加大对革命老区建设支持力度,加强项目谋划,会同民政部门推动“安南永德”原中央苏区县建设。
3.新型城镇化加快推动。一是组织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期评估,17项规划指标中有7项提前完成目标。二是研究制定实施新型城镇化改革工作要点,起草培育发展泉州特色村镇意见,制定培育发展特色村镇试点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协调5个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完成规划评审工作,推动37个纳入特色小镇工程包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5.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09.7%。
4.民航发展持续提速。加快泉州晋江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大民航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全年拨付民航发展专项资金1.35亿元。泉州晋江机场新开通航吉隆坡等5个城市航线,全年完成航班起降4.39万架次、旅客吞吐量53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3%、40.8%、19.3%。
七、强化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果
1.民生短板进一步补齐。一是积极争取民生领域资金支持。围绕解决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残疾人康复等方面的难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37个社会事业项目获得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2.13亿元。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年列入市级在建重点社会事业项目45个,累计完成投资77.21亿元,完成计划114%。其中,泉州市图书馆、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泉州市老年医院等38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2.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义务教育提升工程、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南安市水头林前(西锦)幼儿园、永春县第三中学、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等项目建设。二是基本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组织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德化县医院、安溪县妇幼保健院、丰泽区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三是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组织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工程,加快推进安溪县大坪萍州敬老院、永春县儿童福利院、德化县上涌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四是文化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南安市南山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改造、永春县湖洋镇锦龙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3.脱贫攻坚任务有效落实。积极推进国定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建档立卡国定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3438人,及时分解下达以工代赈省级配套资金48万。做好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工作。
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三年赶超计划的关键之年,是“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年。全委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大局,突出“转型攻坚、聚力跨越”工作主线,把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压实责任,开展“项目攻坚2018”和“大干40天,比拼开门红”活动,强化正向激励,强化工作抓手,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改革开放、民生补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一、着力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实施
1.谋划落实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总量赶超战略是未来三年我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全市发改系统务必高度重视,在2018年初做好谋划、招商、投资等工作,2020年实现全面收获。一是做好总体谋划。围绕总量赶超目标任务,建立赶超台帐,研究提出总量赶超三年行动计划。下阶段市委、市政府将下发对各县(市、区)2018-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方案,各县(市、区)发改部门应将市里下达的目标作为底线,做好指标支撑分解等工作,确保不折不扣完成任务。二是策划生成百大项目。结合产业发展方向,谋划生成百大项目,着力提升产业投资比重、用大企业、大产业、大项目为发展提供新动能。以项目应在2020年上半年之前实现投产为目标,全力推动前期突破、在建提速、按时落地投产。三是全力推进“123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到2020年,传统、重化、高新三大产业成形成势,服务业占GDP比重超40%为目标,按路线图推进产业转型,把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起来,以现代经济体系支撑总量大盘。
2.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一是围绕年度目标,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加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走向的分析研判,密切跟踪监测全市经济运行情况,重点监测宏观环境变化、主要指标变动、重点项目推进、政策措施落实等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二是针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及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变化情况,加大对关键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的跟踪分析力度,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对策措施。三是进一步完善落实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调度机制,加强指标预调度和经济运行预分析,及时沟通衔接、协调调度。四是对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逐月通报。
3.持续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一是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加快推进《纲要》重大项目实施,总结“十三五”以来发展成绩、经验亮点、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启动编制我市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4.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一是按照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要求,协调各县(市、区)做好项目储备,加快前期工作,完备相关手续,力争收到项目申报通知后能够迅速筛选上报,争取更多项目获上级资金支持。二是密切跟踪衔接2018年中央、省级投资投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和政府统筹贷款等资金。三是积极向国家和省上争取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我市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力争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R1线、秀涂港口铁路专用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
二、着力实施项目攻坚扩大有效投资
1.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启动百大项目攻坚,抓紧梳理2018-2020年赶超计划项目库,狠抓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2020年前能投产的重特大项目。二是组织开展“项目攻坚2018” 和“大干40天,比拼开门红” 。2018年安排重点项目575个,总投资112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6亿元,其中在建项目423个、总投资8558亿元,预备项目152个、总投资2718亿元。持续实施挂图作战、倒排倒逼、晒项目等工作制度,逐级分解任务,层层传递压力,抓紧抓好计划开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协调推动计划竣工投产项目如期产出效益。三是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兴泉铁路、福厦客专项目建设,继续推进东海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R1线、秀涂港口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东海通道、白濑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2.致力抓好“五个一批”项目。进一步抓好合同签约、开工、投产三个重要环节,促进项目落地。一是强化招商促签约。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推动从“项目招商”向“园区招商”转变;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全过程提速机制,重点抓好以晋华项目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泉州“芯谷”为载体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石墨烯产业链、智能装备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等重大产业链招商选资。二是强化前期促开工。前期项目要配强工作班子,制定推进计划,保障经费投入,抓紧突破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计划开工项目要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推行平行作业,交叉推进,抓紧落实开工条件;各要素保障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对口部门支持,在盘活存量指标、清理闲置指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项目用地、用林、用海、环境容量、建筑材料、火工油品等主要指标得到保障。三是强化协调促投产。继续实施重大项目督查和协调调度机制,完善市县两级领导挂钩服务重点项目制度,按照“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要求,主动靠前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3.持续实施补短板投资工程包。一是策划推出新的工程包。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要求,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策划生成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契合国家和省投向、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补短板工程包。二是充分发挥工程包捆绑实施的规模效应和政策效应,创新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和扩大短板领域投资。三是抓好我委牵头推进的工程包任务落实,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4.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一是健全吸引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在停车场、充电桩等民营资本积极性较高领域,加快研究策划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供民间资本选择。二是进一步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更具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切实用好用活民间资本。
三、着力培育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1.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牵头跟踪推动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实施,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以智能化改造、供应链整合等方式提升优势产业。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并购,通过技术升级、主业扩张、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壮大,保持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国内的行业地位。三是推动快速增长的中型企业做精做细,向细分行业龙头发展。四是引导小微企业进行专业化、差异化经营,与大中型企业建立良性协作配套关系。
2.加快推动重化产业延伸拓展。一是进一步发挥联合石化、中化两大龙头的带动效应,延伸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全力推进中化乙烯等重大石化项目建设;协调福建天佑重油深加工等项目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二是推进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建设,在完成园区安全控制区规划编制工作基础上,优化湄洲湾石化基地规划边界与范围,完善湄洲湾石化基地总体发展规划,争取获得省政府批复,指导两个石化园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中化专属园区开发建设,协调专项规划与湄洲湾石化基地总体规划的衔接,跟踪推进中化第二套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尽快纳入国家发改委相关规划文件。
3.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制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梳理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充实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库,支撑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发展。二是加紧泉州半导体高新区项目建设。确保晋华一期项目如期投产,矽品、美国空气化工等项目同步配套投产;争取三安系列投资项目年内投产,多个化合物半导体核心项目签约落地。三是培育石墨烯产业。编制完成我市石墨烯产业路线图,重点推动发展石墨烯材料提炼、防水杀菌材料、石墨烯纤维材料等,加快石墨烯应用产业化、规模化步伐。四是充分发挥6·18平台作用,积极策划举办“专、精、特”的重点项目技术成果对接活动,推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前沿技术、资本要素和项目对接。
4.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一是持续推进“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实施服务业百大项目建设,力争104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72亿元。加快策划生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领域招商项目。二是稳步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抓紧制定出台扶持主辅分离配套政策,推动试点示范带动,培育2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认定5家制造业主辅分离试点企业。三是深入推进第三产业工作着力点专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着力点及责任单位,逐项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组,力求“当年初显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四是大力推进产业载体建设。继续评选市级、筛选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动16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提升集聚效应,引导服务业“四上企业”进驻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培育东海跨境电商集聚区、泉州软件园等重点载体。五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品牌、龙头培育工作。评选2018泉州服务业企业100强和服务业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挂钩联系机制,制定服务业品牌、龙头扶持政策。六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新兴业态。推动大物流、大旅游、大金融、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和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
5.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互联网示范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发展田园综合体。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批防灾减灾投资项目实施,谋划储备一批前期工作成熟、建设条件落实的农业项目,抓住国家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三是全力推进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密切跟踪国家发改委审批进程,争取项目可研尽快获批。
6.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一是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在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融合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谋划生成一批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军民融合项目三年滚动投资计划。二是鼓励和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办理军工领域相关资质,参与军品研发生产,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三是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经济动员中心。做好全省经济动员中心建设现场会的承办工作。
四、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持续推进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一是深化拓展民营经济综改,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研究制定2018年工作要点,督促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二是制定出台我市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车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做好司勤人员安置、车辆编制核定、取消车辆处置等各项工作。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做好审批事项的前置审批材料的瘦身工作,对政府投资项目可研报告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申请报告核准的各类审查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二是完善综合评价管理制度,建立中介组织信息数据库、行业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加大惩罚力度,促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健全重点项目台账管理制度,加强重点项目专窗服务,强化项目前期咨询指导,及时解决项目报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开展公立医院章程试点,实施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完善医院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医院管理能力。二是开展组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改革试点,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等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建设,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三是全面深化基层综合医改,实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覆盖,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四是协调完善医保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药、价、保”联动优势。五是健全综合监管机制,抓好世行贷款医改促进项目。
4.持续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健全交易规则体系,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监管,完善交易目录管理办法,做好目录增项扩容工作。二是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全市各分中心体系化,为各种交易活动提供高效规范服务。三是深化全程式电子化招投标改革,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方式,实现市场主体“最多跑一趟”,争取“一趟不用跑”。
5.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规划建设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应用平台,部署市县两级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和应用通道。二是加强政务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加强信用信息产品在重点政务领域的应用。三是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在日常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分类监管机制。四是积极创建第三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信用建设创新示范工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五、着力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1.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一是做好与国家“一带一路”办等机构衔接工作,争取更多泉州项目纳入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库。加强动态研究,积极向上争取相关政策、资金等支持,力求在先行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二是深入实施海丝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围绕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华人华侨民心相通等重点工作,做好2018年工作要点编制和项目梳理,加以推动落实。三是配合相关部门推动中国海丝博物馆、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海丝重要项目(事项)建设。
2.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持续做好晋江、石狮、德化和南安沿海三镇等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动水头、金井等22个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全年力争完成投资350亿元以上。二是协调推进6个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创建步伐,推动全年完成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开展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加大对洛江区虹山乡等39 个列入市级预备考察名单的小镇的扶持创建力度。
3.推进区域合作。推动厦漳泉同城化工作,做好南翼新城、泉州芯谷与厦门翔安等接壤区的规划对接,做好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衔接和产业辐射等方面的跨界合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厦漳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化相关工作。
六、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扎实推进社会领域补短板工程。一是推动民生“四大领域”补短板工作。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舒心、暖心、贴心、安心”工程,进一步补齐教育事业、卫生与健康事业、养老服务和民生基础设施短板。二是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抓紧实施泉州七中江南校区、泉州市妇产医院、泉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泉州市区正骨医院北峰院区、中国足球(惠安)青少年训练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完善社会事业领域相关政策。牵头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规划、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
2.打好脱贫攻坚战。抓好异地扶贫搬迁,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促进贫困户尽快搬迁入住,督促做好“拆旧复垦”“后续脱贫”等相关工作。推进以工代赈,继续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支持,抓紧抓好项目建设。
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是出台2018年试验区工作要点,深入推进24项省级试点和23项泉州特色改革任务,力争泉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正向互动经验获得上级推广。二是全面启动市级空间规划,争取上半年完成规划文本编制。
2.全面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建设。在做好我市第一批112家重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权市场进一步扩容,将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陶瓷等9个工业行业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管理。
3.协同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配合做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4.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出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启动对各县(市、区)考核工作。
八、加强发展改革干部队伍建设
1.持续加强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领导。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坚强保障,全市发展改革系统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韧劲,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折不扣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依托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学做结合,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进一步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力支持派驻纪检组工作,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意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逐级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二是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良好政治生态。三是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着力用好第一种形态,把住第一道关口,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坚持动真碰硬,坚决抓好执纪审查和追责问责,切实保持高压和震慑。四是继续加强源头预防。把廉政要求融进发改工作业务,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推进简政放权,促进公开透明,扎紧扎牢制度笼子,有效防范廉政风险问题的发生。五是持续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持抓细抓常,从严从实推进作风建设,紧盯老问题、严防新动向。要积极改进机关作风、弘扬优良作风、抓好移风易俗,树立发改部门良好形象。
3.加强法治机关建设。一是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完善随机抽查监管办法,加强行政执法培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素质。二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市场竞争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三是健全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制度。建立重大复杂案件实地办案、听证审理制度,健全案件反馈和执行机制,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四是加强项目稽察工作力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继续做好综治(平安单位)创建工作。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党章、“两准则四条例”等党纪党规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切实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四个意识”。二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围绕发展改革中心工作,选拔使用“四个意识”强、坚决贯彻落实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三是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检查,坚持既要严管、也要厚爱,既有激励、也有约束,努力营造干部踏实做事、组织关爱干部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